"不走了,還得在村里處理些事情。"
河南省輝縣市吳村鎮柳灣村村委會的門口,河南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實驗室主任、現任柳灣村駐村第一書記趙勝杰和路過的村民熟絡地打著招呼。
從最初面對村民們的質疑到漸漸熟絡,再到變成村子里的"一份子",趙勝杰這條駐村之路走的并不容易。
2017年5月趙勝杰開始了自己的駐村生活,短短3年多的時間,他緊扣駐村工作四項職責,加大科技成果轉換,協調落實幫扶項目資金2000余萬元,使柳灣村從當初的貧困村變成了現今鄉村旅游初具雛形的"美麗文明富裕"的小康村。
趙勝杰在和村支兩委干部鋪設道邊石
一腔熱血扶貧志
"想當初我是懷著滿腔熱血報的名。一報,還真選上了!"
2017年,為了落實高校定點幫扶政策、加強駐村工作力量,河南師范大學面向全校進行駐村人員的選拔。這則簡短的消息讓趙勝杰心底埋藏已久的種子——"為農村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迅速萌發。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他填寫了報名表,結果真的被選上了。
2017年5月,初到柳灣村,眼前的景象卻讓趙勝杰打了退堂鼓。提起來到這的第一印象,他開玩笑說:"到了以后,上了個廁所就后悔了。"已經習慣城市生活的他,對于真正的農村生活印象似乎有些模糊。廁所里成群的蒼蠅、整個村子吃水只能依靠兩口水井,讓他覺得眼前的工作或許沒有自己當初想得那么容易。
"不過半年到一年還是能堅持的,決不能半途而廢。"趙勝杰這樣為自己打氣。來的時候靠著熱血和沖動,但留下需要更多的擔當和責任。
從脫貧到小康
"剛來的時候首先是配合第一書記的工作。那時的柳灣村是一個省級貧困村,村里總共有200多戶,貧困戶81戶,我們做了很多關于建檔立卡、精準識別等信息整理的工作。"計算機專業出身的趙勝杰利用自己的專長建立數據庫,對每個貧困戶的具體情況——健康、教育、工作狀況等進行了清楚的記錄,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將精準扶貧落到了實處。
"曾經,由于村子里水井數量不足,玉米等作物幾乎絕收,是造成貧困的重要原因。"趙勝杰表示,"后來我們迅速進行協調,到現在村子里已經打了17眼井,基本解決灌溉問題。解決此問題后第一年小麥畝產達到一千二百斤,玉米達到一千三四百斤。"
2018年,柳灣村實現脫貧,退出貧困村,進入鞏固階段。
"小康村,小康村,我個人理解就是基礎設施的變化。"趙勝杰說道,"雖然排水、排污等基礎設施的改善,表面看不出來有多大變化,還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但村民們的生活環境好了,他們開心,我的工作也就有了意義。"
趙勝杰帶領 村支兩委和村內研究鄉 村振興方案,美化村內環境
成立專業合作社,進行金銀花種苗培育
改變村莊貧窮落后的狀態,首先要改變人們的觀念。
為了響應國家政策,趙勝杰與相關扶貧工作人員鼓勵村民們成立了兩個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同時推廣高效種植技術以及經濟作物種植,促進農戶增產增收。
原來的柳灣村采取傳統的小麥、玉米種植結構,村民們忙碌一年,除去人工費一畝地最多才能收入1500元左右。當時的河南師范大學正在培育金銀花新品種,可以提供技術支持;而柳灣村緊挨山區,與山區的土地結構相近,適宜種植金銀花,于是趙勝杰萌生了讓合作社種植金銀花的想法。他想用新的理念、科技的力量改變村民們事倍功半的狀況。
但是,這樣的想法遭到了村民們的拒絕。傳統的方法雖然收益低,但對他們來說是熟悉的。新的方法成效如何,會不會造成更大的損失?村民們心中充滿了困惑。
"農村的問題,只能一點一點去滲透。"村民們的反應在趙勝杰預料之中,他并沒有就這樣放棄。而是帶村民們去外地參觀一些成功的案例,又為他們尋找合作公司簽訂協議進行回收、小規模試種。面對傳統金銀花期短,一開花就沒有藥性、沒人要的問題,趙勝杰又與專家進行聯系,為村民們提供種植技術指導。新的品種采摘期可以延長到30天左右,為大面積種植、用工等問題的解決創造了空間。
在趙勝杰的諸多努力下,其中一個成員較為年輕的合作社同意進行嘗試。如今合作社通過金銀花育苗、售賣,2019年一畝地收入可以達到將近2萬元。村民們在獲得可觀收益之后嘗試將大苗養大,進行扦插、培育新苗、開發能夠開紫色花朵的新品種,使其同時具有藥用和觀賞價值,大大提高了收入,嘗到了科技為自己的生活帶來的"甜"。
趙勝杰和村內自主創業貧困戶進行種植技術交流
建設175KW農光互補日光溫室7座,搭建智慧農業系統
曾經的村民們這樣調侃"要想窮,蓋大棚;要想窮得快,大棚種青菜。",而如今趙勝杰以科技為底氣,打消了村民們調侃背后的層層顧慮。借助河南師范大學的省光伏重點實驗室,趙勝杰與相關專家規劃設計了"農光互補日光溫室"的項目。
趙勝杰將河南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智慧農業系統的采集端移到柳灣村,對當地的氣象條件、土壤成分等情況進行采集,并將形成的大數據交給相關專家進行分析,制定合理的種植計劃,指導創業貧困戶經營大棚。當前,經指導的貧困戶不僅成功脫貧,還成立了種植合作社,帶動其他村民實現增收。
在疫情期間,面對大棚蔬菜滯銷,而城市居民得不到充足蔬菜供應的情況,
趙勝杰積極與多方進行聯系。隨后,輝縣市宣傳部、扶貧辦發布倡議,并以趙勝杰為代言人錄制宣傳片,在2天賣出約3萬斤蔬菜。
通過建設7座175KW農光互補日光溫室,進行科學種植,柳灣村實現了村集體年均發電收益20余萬元,無公害蔬菜種植年均收益10萬余元。
帶領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愛購柳灣"網上商城
"村民們做的都是好東西,但就是缺少渠道。"柳灣村有石磨香油、松花鴨蛋等多項傳統工藝,但是銷售困難,于是趙勝杰嘗試通過電商的渠道將它們帶出村子,這便是"愛購柳灣"電商平臺的萌芽。
趙勝杰表示,從開始的扶貧展銷會——擺地攤,到后來在學校老師間建群進行銷售,實現從生產到老師餐桌的直接轉化;再到建立電商平臺,由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進行平臺搭建、運營,村子里專門人員進行包裝、發貨,"電商助農"之路逐步邁上正軌。平臺年均銷售貧困村農產品25萬元,有效解決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參與項目的學生們也表示"通過參與到國家脫貧攻堅的戰略當中,感受到了滿滿的成就感。"
趙勝杰帶正在進行小麥飛防作業
組建柳灣村植保無人機飛防隊
為了增加村集體收入,趙勝杰從計算機相關領域入手,通過協調相關經費,為柳灣村購置4架植保無人機。
原本村民們用人工和傳統機械施藥工具進行農藥噴灑,這樣做一天下來沒幾畝地,占用了大量的勞動力,作業效率低。趙勝杰表示,"科技越發達,操作起來越簡單,但是他們不敢想這樣的事情?,F在一架飛機一天可以做一千畝。算上村民們學習的時間,20余天,收益達到6萬元左右。"
如今,植保無人機的項目年均增加村集體收入5萬元,培訓農民飛手10余人。"下一步,我們計劃請航空公司進行進一步的培訓,讓飛手們考證,實現更加規范化作業。"趙勝杰希望能夠用現代科技提升勞動力價值,塑造新型的職業農民。
百姓幸福就是我工作的意義
"我來的時候小孩正在上幼兒園,現在已經三年級。"來到村子便生出悔意的趙勝杰沒想到,就這么半年、半年地做著,如今已經將近四年時間,初始不適應農村環境的他現在反倒不適應城市的嘈雜。
當初因為情懷與理想選擇留下,但實際工作進行時需要面對更加沉重的擔子,平常駐村周末抓學院工作的"5+2"工作安排,學術研究、陪伴家人的時間急劇縮短……
但趙勝杰表示"責任是第一位的,組織委派我到這里來,這就是我的本職工作。無論面對多少困難,也得快速調整自己,再難也得走下去……現在,看到村子里許多的變化,村民們從4年前的質疑到現在的親切問候,這些成績比之前寫論文有成就感。"
"看著老百姓每天都是樂呵呵的,這不正是我們來這里駐村的初衷嗎?"從原來的省級貧困村到現在基礎設施完善,中藥材種植、農光互補日光溫室、植保無人機飛防隊、旅游服務等多個項目快速發展的美麗鄉村,這幅景好人好的圖卷成了趙勝杰心中最美的愿景。